撰寫:顏怡芳營養師
前言~一次健檢的驚醒
55 歲的唐小姐平日生活規律,不喝含糖飲料、不熬夜,也不吃宵夜,最大的嗜好就是和朋友相約大啖美食,特別是火鍋、燒肉以及Buffet 吃到飽。隨著年紀增長,新陳代謝逐漸下降,體重在 50 歲後一路飆升到 75 公斤。
沒想到今年的健檢報告讓她大受打擊:糖化血色素 6.6%、空腹血糖 122 mg/dl,醫師提醒她「再不控制就要變成糖尿病」。同時她的低密度脂蛋白(LDL)也高達 130 mg/dl。想到去年糖化血色素還控制在 6.1%,短短一年就飆升,唐小姐非常緊張,急忙尋求營養師的協助。
超慢跑改變人生:運動也能逆轉血糖
「我實在不想死!」唐小姐下定決心,按照營養師的建議開始實施「超慢跑」。她過去習慣下班後在河堤散步,但受限於天氣常常無法持續。營養師提醒她,可以改成飯後進行超慢跑,不僅能穩定血糖,也不受天氣限制,在家裡隨時都能完成。
採納了營養師的建議,唐小姐每天晚餐後休息10分鐘,開始進行超慢跑,從初期的10分鐘逐漸增加到30 分鐘,一週5次累積達150分鐘。3個月後,她驚喜地發現體重從75公斤降到72公斤,雖然飲食沒有大幅調整,但已經瘦了3公斤。唐小姐深刻體會到,這一次減重方式和以往代餐減肥不同,不僅不會飢餓,也比較不容易復胖。
美國糖尿病學會(ADA)在2023年起,將「血糖管理與體重控制」調整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治療目標之一,研究指出,體重只要降低5至10%,糖尿病可獲得改善;體重降低15%以上,更有機會緩解糖尿病。
回診成果:數據的鼓舞與挑戰
3個月後回診,唐小姐的檢驗數據有了進步:
- 空腹血糖:從 122 mg/dl 降到 113 mg/dl
- LDL:從 130 mg/dl 降到 101 mg/dl
- 體重:下降 3 公斤
醫師肯定她的努力,但也提醒糖化血色素僅從 6.6% 降到 6.5%,還未達到理想的 6.4% 以下,唐小姐詢問醫師後,發現原來糖化血色素6.5%相當於平均血糖140mg/dl,看來光靠超慢跑還是不夠,於是唐小姐下定決心要加上「飲食」調整。
飲食調整:血糖機帶來的啟發
在營養師的建議下,唐小姐購買了血糖機,開始記錄餐後兩小時血糖與飲食內容,才發現許多「健康食物」其實暗藏陷阱。
- 早餐陷阱:蘿蔔糕、韭菜盒子讓血糖飆高;改成全麥吐司+火腿蛋+黑咖啡,數值就明顯改善。若前一晚血糖偏高,則以防彈咖啡+水煮蛋作為早餐,低碳飲食讓血糖更為穩定。
- 健康餐盒陷阱:唐小姐原以為地瓜、馬鈴薯比白飯健康,卻發現餐後血糖衝到 160 mg/dl。營養師提醒:若餐盒已有雜糧飯,就不建議再搭配地瓜、南瓜、馬鈴薯等原型食物,並盡量把飯量減半,減少澱粉攝取。
- 火鍋陷阱:小火鍋配冬粉、火鍋料,飯後血糖竟然暴升到 180 mg/dl;改成酸菜魚+蔬菜+半碗白飯後,飯後2小時血糖穩定控制在 130~140 mg/dl。
- 主菜陷阱:便當裡的「燒烤雞胸」因裹粉油炸,讓血糖飆到 230 mg/dl;裹粉的太白粉是澱粉類,而油炸的熱量高、不容易消化。選擇滷雞腿或烤雞腿,血糖控制就好多了。
透過血糖機,唐小姐逐漸建立「血糖反饋式飲食」,清楚知道什麼食物能吃、什麼食物要少碰。
建議血糖值範圍
下列血糖值的建議範圍代表每日不同時段之血糖值建議區間,血糖正常值的建議範圍因人而異,不同時段量測的結果也有所不同,大家可以參考以下資訊:
健康者血糖值
- 餐前(空腹血糖):70~100mg/dL
- 餐後兩小時血糖:低於140 mg/dL
- 糖化血色素:低於5.7%
一般糖尿病患
- 餐前(空腹血糖):80mg/dl~130mg/dl
- 餐後2小時:低於160mg/dl
- 糖化血色素:低於7%
心得:50+的挑戰與轉變
唐小姐坦言,50 歲起因為更年期開始失去荷爾蒙保護,血糖及膽固醇接連失控,讓她一度焦慮,後來開始嘗試走路、慢跑等運動,發現超慢跑比較有彈性好操作,從剛開始小腿痠痛、甚至一度因太疲勞而帶狀皰疹發作,到後來能輕鬆邊跑邊看電視,漸入佳境。
調整飲食方面,也從誤踩地雷區,到慢慢掌握正確吃法,不吃油炸、先吃肉、再吃菜、少吃澱粉,她的身體與心境都經歷了相當大的轉變。
半年下來,她的體重減少 5 公斤,體態更輕盈,精神也更好。最讓她驕傲的是,身邊的同事也開始跟著她一起超慢跑。唐小姐說:「控制血糖不是要犧牲美食,而是學會正確搭配,再加上規律運動。一路走來,我不只改變自己,也影響了身邊的人。」
結語
唐小姐的故事告訴我們,血糖控制是一場長期戰役,沒有速成法,但透過飲食監測與持續運動,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。今天,你也可以從一個小小改變開始,邁向更健康的生活。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