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顏怡芳營養師
前言
陳爸爸年過40,平時雖然工作忙碌但三餐都正常,有時也會和朋友約吃飯、喝酒放鬆一下,覺得自己身體還蠻健康的,也很少感冒,上個月剛好在地的衛生所打電話通知,「超過40歲有免費的抽血健康檢查」,陳爸爸去檢查後收到健檢報告嚇一跳!?竟然血脂肪、血糖和血壓都超標了!

醫生告訴他,他的三酸甘油酯高達200 mg/dl、空腹血糖高達110mg/dl,腰圍也高達110公分,已經符合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中的三項,要開始多注意健康!除了吃藥控制之外,平時飲食和生活作息也很重要,陳爸爸從來都沒聽過代謝症候群,難道這樣就算生病,回不去了嗎?
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和風險
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到2020年的國民營養調查,20-64歲的民眾,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為24.8%,相當於每4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,男性的盛行率還高於女性。
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害怕代謝症候群?因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很高,相較於一般人來說,代謝症候群的病患,會增加6倍糖尿病的風險、4倍高血壓風險、3倍高血脂風險、2倍心臟病,以及2倍腦中風風險。依據臨床研究,代謝症候群也會增加慢性腎臟病的風險,早期發現早期控制,只要由日常生活和飲食改變做起,逆轉代謝症候群是有機會的!
什麼是代謝症候群?
代謝症候群並不是一個病症,但它是一種危險訊號,它可以說是心臟病、腦中風以及糖尿病的前身,在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當中,第2名的心臟病、第4名的腦血管疾病、第5名的糖尿病和第6名的高血壓,都和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。

聽完了醫生的解釋和說明,陳爸爸比較懂了,他心想:「趁現在還沒有開始生病,要好好控管飲食和生活作息,不要讓病痛找上門!」
代謝症候群如何診斷?它的五大指標是什麼?
俗話說,「腰帶越長,壽命越短」,現代人因為吃得太多、動得太少,在號稱美食天堂的台灣,肥胖的比例逐年增高,更要注意慢性病的訊號。
代謝症候群有五大指標,簡稱「三高加二害」,三高不是身高高、學歷高、收入高,而是「血壓偏高、血糖偏高以及血脂偏高(三酸甘油酯偏高)」,二害則是「腰圍過粗、好的膽固醇不足」。
代謝症候群的五大指標如下,你也可以自己檢視一下
 
(1)腹部肥胖:男性的腰圍≧90cm(35吋)、女性腰圍≧80cm(31吋)。
(2)血壓偏高:收縮壓≧130mmHg或舒張壓≧85mmHg。
(3)空腹血糖偏高:空腹血糖值≧100mg/dL。
(4)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:≧150mg/dL。
(5)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:男性<40mg/dL、女性<50mg/dL。
以上五項組成因子,符合三項(含)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。
在前面陳爸爸的例子,三酸甘油酯高達200 mg/dl、空腹血糖高達110mg/dl,腰圍110公分,對照上述的五大指標,已經三項都超過標準了,經醫師診斷確定是代謝症候群。
代謝症候群怎麼吃?代謝症候群的飲食原則
運用「三低一高」健康飲食口訣(低油、低糖、低鹽、高纖)

- 低油:
- 選擇食材盡量以白肉,例如魚、雞肉取代牛肉、豬肉等紅肉,豬肉可以盡量選擇瘦肉較多的梅花、里肌,來取代五花肉、爌肉等;魚除了優質蛋白質,還有Omega-3好油脂,可幫助抗發炎,促進循環代謝,補充魚油也很方便。
- 烹調用油可用Omega-9好油脂含量豐富的橄欖油來炒菜,Omega-3好油脂如亞麻仁油來做涼拌沙拉,烹調方式盡量以烘、烤、蒸、滷來取代油煎、油炸等,一方面熱量比較低較無負擔,二方面可以減少心臟血管硬化的風險。
- 低糖:
- 少喝含糖飲料及精緻甜點,建議手搖飲改為無糖或微甜茶飲,精緻甜點如蛋糕、蛋黃酥等和朋友一起分享,可以減少糖分及熱量攝取。
- 精緻澱粉如白米飯盡量以糙米飯、五穀飯、紅藜麥、黑米飯等來取代,也可以選擇原型食物如地瓜、南瓜、玉米等。
- 烹調方式盡量少勾芡、少濃湯,可多喝清湯例如紫菜蛋花湯、山藥排骨湯等。
- 低鹽:
- 鹽的含鈉量高,也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,避免太鹹的食物如醬菜、罐頭食品、醃漬小菜、滷味、火鍋高湯等。
- 隱藏的含鈉食物,如麵線、油麵,加工食品例如火腿、香腸、培根等也要避免。
- 高纖:
- 纖維可以吸附油脂和膽固醇,幫助膽固醇排除,讓血脂更穩定。
- 多吃全榖根莖類食物,例如雜糧飯、糙米飯、全麥土司,或是原型食物如地瓜、南瓜等。
- 多吃蔬菜、水果,建議至少一天要吃到3份蔬菜及2份的水果,3份蔬菜大約生重為3碗,2份水果約為2個拳頭大的份量。 
- 可多補充奇亞籽、洋車前子等高纖的超級食物,加1匙約8~10公克的奇亞籽泡在c.水或無糖茶飲中,等待約10分鐘,會形成滑順的膠狀質感,一起飲用可增加膳食纖維簡單又方便。 
 
教你4招逆轉代謝症候群

1.站起來,動30:上班族平時在辦公室也可以盡量找機會運動,例如提早一站下車走路到辦公室,不坐電梯改走樓梯,在家中吃完晚餐休息約10分鐘,即可開始超慢跑30分鐘。
運動的好處多多,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、提升好的膽固醇,還可以幫助塑身,一舉數得,平常沒有運動的人可以先從一週90分鐘開始,漸漸增加運動量到150分鐘,心臟血管的彈性會更好!
2.不吸菸、少喝酒:吸菸會增加尼古丁及身體的發炎因子,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機大增,酒精也會增加脂肪肝、糖尿病、中風的風險,建議減少或避免飲酒。
3.壓力去、活力來:早睡早起維持充足的睡眠,休閒時可以聽音樂、看電影、看畫展等藝術活動來釋放壓力,也可以安排國內度假或出國旅行,都是調整自己狀態的好方法喔!
4.早檢查、早發現:定期測量腰圍,如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、男性超過90公分,就要開始提高警覺了!
國民健康署有補助成人預防保健的服務,針對30歲以上未滿40歲民眾,每5年1次免費健康檢查,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免費檢查,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免費檢查,記得定期檢康檢查,早發現早治療喔!
大家記好上述三低一高的飲食原則,以及逆轉4招了嗎?只要保持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的習慣,每天定時測量腰圍及血壓,定期健檢(量測血糖和血脂)。就算符合代謝症候群三個指標以上,也能夠有機會「逆轉代謝,重拾健康」,享受樂齡的活力人生!

參考資料:
